(相关资料图)
湖北日报评论员
调研见态度、见作风,调研也要得法。调查研究只有像钉钉子一样,钉实、钉牢、钉紧,才有真效果。
“不怕上面来调研,就怕调研像阵风。”这是不少基层群众的担心。现实中,也有这样的现象:拍拍照片,工作就算完成了;听听汇报,实情就算掌握了;翻翻材料,报告就可以生成了。基层问题千头万绪,它们没有长脚,不会自己“跑”到调研者面前,也不会凭空消失,不付出努力、不直插基层、不深入群众,就不可能破解。
钉钉子,不能只敲一下。钉子要多大,用铁钉还是钢钉,用直钉还是纹钉,钉哪里、锤几下,轻重如何拿捏,这些都考验着调研能力和水平。
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,比如跟踪式、解剖式、督察式等。具体到一个地方、某类问题,哪种方法合适?需不需要几种方式配合?心里要有谱。调研忌讳大呼隆,只有从第一锤开始就“钉”在真问题上,才能避免干河滩上撒大网——瞎张罗。调研切忌“烂尾”,无论是对于当下有条件也必须解决的问题,还是一时难以解决、需要长期跟进的问题,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,钉子才能钻进木头、打进墙体。党员干部抓调研,千万不能给基层造成一种印象:转一圈就折返,逛一会儿就回程,问题有没有装进心底,矛盾有没有解决,不见“下回分解”,空让群众翘首。
钉钉子,得沉得住气、静得下心,不贪快、不求急。
1961年4月,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宁乡调查了44天,33天住在简陋农舍里,开了20多场座谈会,深入11个生产队,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商讨各种问题,了解到大量基层情况,为此后调整农村政策奠定了基础。这样的好调研带给我们启示:调研不是制造表面热闹,而是解决实际问题、推动事业发展。调研面临的情况不同,有的问题去一次恐怕还不能掌握全貌,那就要多跑几趟,多用点心、多流点汗。各类大小问题要“销号”,就不能只在办公室里找破题之“钉”,而要在基层的实情里,在群众的反馈里,看一看用什么锤敲什么钉,有没有钉歪、要不要敲正,像木工师傅那样,钉子敲下去,回个脚,让钉的东西牢固扎实。
很多党员干部都读过《之江新语》里《抓落实如敲钉子》这篇文章。“钉不到点上,钉子要打歪;钉到了点上,只钉一两下,钉子会掉下来;钉个三四下,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;只有连钉七八下,这颗钉子才能牢固。”文章中的这段话饱含深意。调研要做到“钉子”不歪、不掉、不松,没有捷径,唯有一次次练、一锤锤敲、一颗颗钉,才能“练”成老把式、“敲”出真本领、“钉”出新业绩。
关键词: